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3-10 10:03:48
联合国将于9月30日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于9月21日联合发布了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件指出,中国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从合作方面看,【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积极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件提到,我国对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记录超过210万条,并且在不断跟踪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执行进展。 一方面,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生态保护总体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在一系列规划和计划中明确了相关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也不断对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7—2018年,连续两年安排超过2600亿资金投入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是2008年投入的6倍。“十三五”期间即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测、科研能力。 近年来,通过所得税优惠法律条款和政策,提高成品油消费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海洋牧场等重点生态工程,诸如此类的方式,进一步夯实保护基础。 到2020年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比预计达到25%左右。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由10个专项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组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 化肥用量提前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持续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湿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投入;每年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县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和保持稳定的县域比例维持在90%以上。 此外,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防治荒漠化日”“国际森林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与草原等部门举办系列宣传活动,调动了社会的广泛参与性。 在国际参与方面,我国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程,全力推动COP15成功举办,积极推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并且多年来,建立广泛的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如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南南合作——中国在绿色经济、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能力的项目和活动,全球有80多个国家受益。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